26日上午10:00,北京市2014年第三次小客車指標搖號如期舉行。218萬人申請20055個號牌,讓中簽比例陡然升至137∶1。
從2012年6月北京中簽指標比例47∶1,到2013年底最后一期的100∶1,北京購車指標中簽率曲線持續走低。而進入2014年,北京購車指標再度縮水,由每年24萬輛調整為15萬輛,搖號周期也由每月一期改為隔月一期。在北亞車市副總經理顏景輝看來,隨著2013年搖到指標的消費者需求釋放漸盡,限購收緊政策將充分影響近期的市場客流及帶動性消費,市場競爭環境日益嚴峻。
但盡管如此,在剛性購車需求的帶動下,北京汽車市場走出了一條夾縫中的道路。這到底是一條什么路?不如去數字上找答案。
大限之下
數據統計顯示,今年前5月,北京累計交易新車230500輛,同比去年232600輛下降0.9%;而在全國市場中,這一數字的平均水平是同比增長9.86%。
“京城5月車市呈現兩個‘首次’。一是6年來首次出現5月份交易量低于3月份;二是,今年首次出現同環比負增長(除2月份春節假日外)。”顏景輝告訴本報記者,京城的新車交易持續走低,限制政策占主要因素。
事實也正是如此。今年5月,北京新車銷量42100輛,同比下降8.68%,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7.18個百分點;環比下降12.84%,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7.48個百分點。5月車市的這份“非同尋常”迅速令汽車經銷商繃緊了神經。
“抄底讓利”、“破底線”、“跳樓價”等字眼在促銷信息中隨處可見。本報記者發現,今年5月初,優惠幅度為3.9萬元的奧迪Q5 2.0T車型,到6月初時優惠幅度已高達4.5萬元;在5月初優惠幅度為3萬元的奔馳S400車型,到6月初時優惠幅度已上升至7萬元。這樣的情況并不止存在于豪華車型和中高級車型,經濟型轎車也是同樣——5月初優惠幅度為1.5萬元的雪鐵龍世嘉1.5L和2.0L車型,到6月初優惠幅度為1.8萬元;而北京現代朗動1.6L車型5月初優惠0.9萬元,6月初優惠1.2萬元。進入今年6月,北京地區各細分市場車型都在全力“血拼”優惠。
北京亞市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,今年6月初與5月初相比,北京亞市優惠力度加大的車型范圍明顯擴大。其中,優惠力度加大的豪華車型、中高級車型、經濟車型和SUV車型占比達到46.88%、54.17%、55.88%和53.85%,環比增長高達12.55%、12.5%、9.73%和7.7%。“5月份從進店數來看,確實有所下降,遇到一些特殊情況,經銷商也會在廠商的商務政策基礎上再終端讓利。”6月24日,一家位于北京大興的合資品牌4S店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坦言。
而按常理而言,新車銷量增長進入瓶頸,置換購車仍可成為經銷商的利潤蛋糕。但愈收愈緊的二手車限遷政策,也正將二手車外遷拉動車市交易量的曙光遮擋。數據顯示,今年5月份,北京成交過戶二手車57100輛,同比增長11.96%,環比下降10.78%。
福禍所依
限購、限遷等一系列政策對北京汽車市場的重創,直觀反映到京城車市交易量上,這本無可厚非,但值得注意的是,同一時間段內,北京市進口車銷量反而大幅增長——今年前5個月,北京市累計交易進口車31100輛,同比去年24300輛累計增長27.98%,高于新車消費水平近29個百分點,占京城新車交易總量13.49%。
進口車不受限行影響?進口車不用搖號嗎?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
那么,是進口車的優惠力度遠高于國產車,使消費群體更傾向選擇進口車嗎?或也未必。但今年5 月份進口車總體市場平均優惠達到5.8 萬元,優惠幅度為8.9%,環比增加0.4 個百分點。“盡管不能作為主要因素,但優惠力度有所增加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。”業內分析人士告訴記者。
事實上,同樣屈居“大限”之下,進口車更好賣的重要原因是——進口車排量下探、價格區間下移以及消費升級兩條曲線碰撞出來的火花。“在北京這個進口車資源型城市,進口車受政策限制的影響明顯小于國產車。同時,進口車品牌基本都沒有區域限制,許多銷往周邊的未限購城市,也會帶來很大程度的銷量增長。”顏景輝說。
與此同時,進口車結構繼續向小排量傾斜。根據中進汽貿市場營銷部的統計數據,2014 年5 月,進口車市場中3.0L 以下份額達到91.6%,比2013 年全年的89.3%提升2.3 個百分點,其中1.5-2.0L 排量區間重奪第一大排量區間份額。
這也同樣表明,更“接地氣”的小排量進口車在整體汽車市場中抑或將有更大的吸引力。“進口車構成中,小排量車型增加,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價格降低。與此同時,像在北京地區中,購車搖號的群體中二次購車數量的增加,對選擇進口車的可能性也有積極的拉動作用。”顏景輝告訴本報記者。
未來路徑
在綜合因素的影響之下,北京車市逐漸呈現出新車銷量降低,進口車猛漲的趨勢。當然,發展進口車并不是北京車市的唯一出路,更大的出路抑或在于基本不受限購政策影響之外的新能源車。
在今年北京市已經進行的三次搖號中,除4月26日第二次搖號中,新能源車號牌中簽比為10中9外,第一次和第三次申請人均無需搖號便可獲得。
不僅如此,6月10日,在北京市相關部委聯合發布的《北京市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自用充電設施建設管理細則》及《北京市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財政補助資金管理細則》中,也進一步明確新能源車生產企業負責單位和個人的充電條件確認、充電設施建設;市民購買純電動小客車最高可獲11.4萬元補助;小區物業、業委會應配合充電設施建設。除此之外,自用充電樁從用戶報裝到驗收需在22個工作日內完成等具體細節問題也列入其中。
盡管與傳統燃油車相比,消費者對于新能源車的接受度還有待提升,但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之下,北京地區中,無論是汽車企業,還是汽車交易市場,將新能源車作為新增長點的路線已經顯現。“我覺得當下北京的境況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最好時機。”北汽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徐和誼說。在北汽集團計劃中,未來每年研發投入中不低于30%的資金將用于這一領域。與此同時,比亞迪[-1.19% 資金 研報]、上汽等整車制造商也奮起一搏,欲在北京市場分一杯羹。
與此同時,位于北京亞市的新能源汽車綜合品牌展銷專區也將于7月開業。“北京新能源汽車補貼目錄主要品牌車型將入駐專區,為消費者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提供方便。此外,北京新能源汽車科普展覽展示主題廳預計8月末在亞市正式啟動。”顏景輝介紹。
另據公開數據顯示,京城目前已完成100個快速充電樁及300個慢速充電樁建設。到2014年底,將完成1000個快速充電樁建設,在五環內初步建成5公里半徑快速充電網絡,解決消費者選購新能源車時的“里程焦慮”。
假如“美好藍圖”真能如期從“紙面上”落實到“地面上”,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即將迎來很大發展空間。按照規劃,2014至2017年的4年之間,北京市將有17萬輛新能源車指標陸續發放,這對嚴格限購的傳統燃油車市場而言,無疑將是強有力的補充。
當然,這一切的前提是,充電網絡、續駛里程等消費群體對新能源車的顧慮迅速被打消。而到那時,在夾縫中的北京車市,頭頂上的一線天會更加開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