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安咐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
吳志新:電池產業鏈需加強融合 推動產業跨越式提升
發布時間:2018-05-22 09:58:00
關鍵詞:CIBF2018

2.jpg

圖為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在開幕式上致辭

 

  5月22日,“2018第一屆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(CIBF深圳)國際交流會”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。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在會議開幕式上致辭。以下是致辭內容:

 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

  感謝主持人,很高興來到深圳參加2018年第一屆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(CIBF深圳)國際交流會,我謹代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。我國新能源汽車從“十五”開始到現在已經接近二十年的時間,在這個過程中,幾個“五年計劃”的科技支持,加上連續、密集的產業政策、市場政策助推,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,像主持人剛才講的,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,也帶動了國際上非常多汽車公司、非常多的國家,對我們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關注,很多國家也因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,在本國也掀起了新能源汽車產品開發、市場推廣,包括德國也開始學習中國,給買車人給予補貼,而在以前,德國只是搭建科技平臺,給一些研發方面的支持。除了德國之外,其他國家相繼和德國一樣,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給予非常多的關注,也逐漸聚焦到新能源汽車,主要原因相信也是看重中國這么大塊的市場。

  去年我國汽車產銷達到2900多萬臺,實現了穩步的增長。大家預期汽車的產量在今后還會呈現持續多年的增長趨勢,有人樂觀地預計,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6000萬臺,我們做中國制造2025路線圖,專家組基本的看法,估計會在3500萬臺到4000萬臺之間,估計國家汽車保有量可能達到3到4億輛,基本上就處于到處堵車的狀態,按照千人保有量來看,中國的地理環境和發達國家不同,適合居住的地方面積比較小,人口比較密集,按照國際上中等發達國家,大概得有7億多臺車的保有量,整體的承載力就不夠,主體的判斷比較聚焦在3500萬臺到4000萬臺,如果按十年淘汰的話,大概3500萬臺到4000萬臺,如果加上出口,產量還會大一些。中國大的產業、大的市場也對國外有非常大的吸引力。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產業做大做強走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,大家心里更確定,產業鏈上所有相關產業,尤其是我們動力電池這塊是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零件、部件,它的成敗決定了新能源汽車未來是不是能達到我們設想的目標、追求的方向,但產業發展還是非???。

  在世界范圍內,新能源汽車已經成了全球的戰略,發展新能源汽車應該說在世界范圍內的汽車工業版圖也會不斷變化,過去傳統汽車的版圖已基本確立,一些新興的地區還在變化,基本上每年的變化都不大,由于新能源汽車新技術的引進,這個版圖會發生一些變化,產業也會發生一些重構。

  如果未來的純電動汽車、插電式車占到相當的比例,我們的產業鏈就會發生重大的轉移,過去大家更加關注發動機,未來由于電動機的特性,對變速、傳動這塊的要求大幅度降低,發動機的效率區更加適應比較高大上的工業變化、轉速的變化,對變速器的要求降低,在關鍵部件上更加聚焦動力電池等三電上。

  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方興未艾,前段在天津召開汽車智能大會上,中心主辦了世界智能汽車比賽,盡管現在看到智能汽車在比賽中出了這樣、那樣的問題,像小孩剛剛學步的時候經常會摔倒,經常走到馬路邊上掉溝里,經常和別人發生擦碰,總體上發展的勢頭非常好。大家非常清楚,新能源汽車是智能網聯汽車非常好的載體,他們之間的融合必將會引發汽車、交通領域重大的變革,從而改變人類出行的行為和生活的方式。新能源汽車也會在產業上構成新的產業生態,也會促使產業生產結構發生重大的變化,這也是每個產業不得不應對的變化。抓住這個機會,趁著變革的時期,方方面面都會得到提升,企業在未來市場的競爭力就會大幅度提升,就會占領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
  工業4.0和中國制造2025標志著智能制造將成為未來競爭的制高點,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工藝在信息化、智能化包括互聯網平臺上必將催生新的生產方式、新的產業形態、商業模式和新的經濟增長點,因此致力于新能源汽車的相關產業應該不斷研究新的發展趨勢、新的變化措施,早謀劃、創新發展,進而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
  近年來通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帶動和促進,中國動力電池產業一直保持快速穩定的增長,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,產業協同創新進一步顯著,技術水平不斷提升,市場整體競爭力逐漸增強。最早開始做電動汽車的時候是單芯電池,三星、松下、LG一進來,大家覺得我們的產業是不是完蛋了?現在大家可以看到,這么多電池中,有不少的企業已經脫穎而出,在去年總體出貨量中,前10家占到70%多,前20家占到80%多,前30家占到90%多,市場的推動下,大浪淘沙中,不斷涌現出一些國際品牌,產品、服務得到了國外跨國公司、著名品牌汽車公司的認可,有望使動力電池進到國際上新能源汽車一流的梯隊中。

  龍頭企業的不斷壯大,將來也會產生急劇的變化,在不遠的將來,到2021年,如果國家的補貼政策退坡,新一輪產業的重組、重構會給不少的企業帶來機遇,也給不少的企業帶來壓力。

  我們企業在兩年多的時間內還有很多的機會,還可能產生不少的優質企業,需要大家共同努力。中國電池產業也在快速發展,也在支撐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。去年產銷70多萬臺新能源汽車,今年我們非常希望能夠過百萬臺,到2020年按照過去2012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中,到2020年希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臺,新能源汽車的產能,現在希望年產量超過200萬臺,還有兩年左右的時間,我想電池的市場還在不斷的膨脹、增長,未來我們按照中國制造2025新能源汽車路線圖的預測,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能占到當年汽車產銷量的20%-25%,大概在500萬到700萬的產量,是2020年的三倍以上,到了2030年,看目前電池進步的節奏,有新的電池出現,有壽命更高的電池出現,相信在2030年的時候,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應該占當年整個汽車產銷量的40%-50%,大概1600萬-1700萬臺的規模。

  美好前景的照耀下,我們國家動力電池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重視,這是個人的觀點僅供大家參考:

  第一,產能的擴增要和汽車產業的發展協同起來、協調起來,如果沒有產能的擴增應對不了未來的發展,產能擴張太快,技術的進步也飛快,新擴增的產能就可能變成落后的產能,希望大家能注意。

  第二,最近網上有宣傳,車一充電跑了1000公里,大家拿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比較技術進步,還不是特別全面。動力電池大家關注安全、壽命、能量、環境適應性、高低溫、振動、成本、性價比,是綜合性的指標,我們的產業、我們的企業能在各方面的綜合指標適應市場、適應用戶全方位的要求情況下開發出高質量的產品,我們的產業才能站得住,才能有更大的發展。任何片面的用單一指標代表一個產業的發展,將來可能形成一種誤導,可能把技術研發、產業引向不應該去的地方。

  第三,大規模智能制造水平也亟待提升,這幾年也看了一些電池廠,外行看熱鬧,過去我們去電池廠,最差的還拿刷子,后來人工比較多,剛才一看力神電池的短片,車間基本上沒人,三星的電池廠、松下在大連的電池廠,完全自動化程度達到的空前的程度,未來智能化的制造,生產線上智能的檢測、篩選,電池本身上下游基于物聯網的融合,如果沒有智能化、網聯化的支持,這個產業會顯得比較沉重,發展速度會受到影響,在發展好的勢頭下,我們要繼續努力,需要整個產業鏈協同發展。

  第四,產業發展亟待自主核心關鍵技術掌握,產業核心競爭力需要核心技術的突破和核心技術的支撐。新能源汽車能走多遠,最終取決于動力電池,當時我們在寫技術路線圖的時候,和科技部的專家一直在講,他說車多好?我說電池預測對了肯定就對了,如果達到300Wh/kg,我就敢保證市場上40%-50%是新能源汽車。奧巴馬也在講,誰掌握了電池就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的未來。他說的確實是真理,電池產業的健康發展,很大程度上,80%-90%的權重代表新能源汽車會發展成什么樣,我們汽車界的專家、企業家也要更加關注動力電池企業,像培養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,能給他們一些寬容,給他們一些技術上的支持,希望動力電池和汽車的技術能更加融合。研發人員相互理解、相互溝通,了解對方的需求,也了解對方的短板,在自己的設計過程中,幫助自己的配套單位,能把他的短板通過系統的技術解決好,這樣的話,我們的電動汽車才能得到比較好的發展。

  這次中美貿易戰好象是和解了,估計雙方都做了比較多的讓步,這一類貿易戰,相信以后會不斷的發生。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,不掌握上下游的資源,電池產業、汽車產業,不管是國外的還是壟斷的公司,希望新能源汽車別卡電池,我作為外行給大家建議,我們的產業要上下延伸,盡快掌控資源,才能保證我們產業的發展。

  當前動力電池技術創新日新月異,正處在深刻變革的前夜,產業生態也在重構,無論新能源汽車還是動力電池,我們走到世界前列,也沒有可借鑒的成功經驗,需要企業積極適應產業發展的環境和要求,認清發展的趨勢,科學謀劃、合理布局,在不斷探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模式,持續推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的優質產品,才能謀求未來的發展。

  今天的主題是突破·融合,現在產業要跨界,一家人更要加強融合,企業和行業可以從多方面,從突破和融合上下功夫,努力實現自我突破,自身發展的同時來推動產業的跨越式提升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大勢所趨,作為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,動力電池也將持續的快速發展。讓我們大家能團結協作,攜手迎接美好、興旺發達的時代,預祝本次大會圓滿成功,祝各位領導和嘉賓身體健康、事業發達,謝謝大家。

  (根據嘉賓發言整理,未經嘉賓審閱)


稿件來源: 電池中國網
相關閱讀:
發布
驗證碼: